首页>>百科常识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烈烈”在表达上的作用

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忧心烈烈的烈烈的表达作用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忧心烈烈,载饥载渴。“烈烈”在表达上的作用(忧心烈烈,载饥载渴运用的手法是)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烈烈”在表达上的作用

“烈烈”表现内心忧思的炽烈。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烈烈”在表达上的作用

《诗经》不少篇章运用了叠字,叠字可以用来增加形象性或用来强化情感,说说下了各句中加括号的词在表达上

烈烈表达上的作用

谈恋爱,感情是什么?

谈恋爱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培养爱情的过程或在爱情的基础上进行的相互交往,主要是双方交流与沟通。一般来说如果是真心接触,互相扶持,共同进步,互相成就彼此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中的烈烈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忧心烈烈:非常担忧 载饥载渴:又饥又渴
最后终于盼到了回家的那一天,他走在回乡途中,天空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身体又饥又渴,心里充满悲哀。

诗经采薇最后一章的赏析

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那一股**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 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 别离时的**,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 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原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扩展资料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伤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现代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 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小雅·采薇

《诗经·采薇》是为人所熟知的经典名篇,《采薇》全文大意表达了什么?

《采薇》讲述的是征战的士兵归乡途中回忆起了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如今归乡已经时过境迁的感想。 《采薇》全诗共有六章。六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描述了士兵想要回家的心愿,采薇采薇,菜苗采了又采,年复一年,归乡的日子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来到,忍受着战场边的困苦生活,居无定所,要跟着**换驻扎地点,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思乡的感情越来越强烈。又到了采薇的时候,战役依然没有停止。在为国征战和思乡中两难。 第二部分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牧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讲述了战场上的情形,写出了从军时候的生活,条件艰苦战乱不断。到处都是兵荒马乱,高大的马匹和车辆在战场上疾行,描述的是从军士兵回忆战场上的生活,士兵们冲锋陷阵,以及胜利时的战斗情形。 第三部分是采薇中最著名的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文章采用士兵回家时的倒叙手法,先描述士兵在征战时思念家乡的痛苦,与为国献身的纠结。在写到现在回乡时时过境迁的悲伤,通过去征战和回来时,气节的变化。去的时候是杨柳依依。而如今回来却飘着鹅毛大雪。采用对比手法。体现了士兵思念家乡的忧伤,归途路漫漫。更突出了思念家乡的痛苦。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在古典诗歌特别是民歌中,有很多地方运用叠字。比如著名的《诗经》中的第一篇第一句“关关雎鸠”,就用了叠字“关关”。再如北朝著名的民歌《木兰诗》第一句“唧唧复唧唧”,也是用了叠字开头。又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冉冉孤生竹”“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明月何皎皎”等等都用了叠字。三国时期的文人诗中叠字也经常出现,如曹操的“艰哉何巍巍”(《苦寒行》);曹植的“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篇》);曹丕的“泣涕涟涟”“呦呦游鹿”(《短歌行》)、“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杂诗》);陶渊明的“熙熙令德,猗猗原陆”(《劝农》)“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拟古九首》)。待到诗的格律正式形成并日趋严格以后,不少诗篇中也还在运用叠字的形式,像杜甫的“朔风鸣淅淅,寒雨下霏霏”(《雨四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等。
在诗歌中同一个字为什么要重复运用?运用叠字有什么好处?我认为好处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
能够增加诗歌的音律和修辞。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写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全诗多情**。诗中一共用了六个叠字,读起来自然流畅,增加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可以更生动、更形象地描写自然景色,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不妨从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两句诗谈起。古人为这两句诗引起过激烈的争论。不少人认为这是王维抄袭李嘉祐的诗句,不同的是在两个句子中加上了“漠漠”“**”两个叠字。而明代的胡应麟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李嘉祐生活在中唐时期,前人怎能抄袭后人的诗?胡应麟的说法有道理,所以他不无得意地说:“千秋之下,赖矛雪冤。摩诘有灵,定当吐气。”值得注意的是,大家都认为“漠漠”“**”这两个叠字用得好。即使认为是抄袭李嘉佑诗句的人,也认为这两个叠字“加”得好。比如谢榛说:“加此四字,豪健自别”②;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③在这两句诗里,“漠漠”是形容水田广布,茫茫苍苍。“**”是形容夏木幽暗,**森森。这两个叠字一用,把水田和夏木的具体气象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了。
刘勰对叠字在描写自然景物上的作用,评价非常高。他曾列举《诗经》作为例子进行说明,说:“‘灼灼’状桃李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虽是两个字,却能“以少总多”,把所要写的景物描写得“情貌无遗”。并且认为:“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时易夺?”④就是说,即使考虑一千年,也难以换上个比这些叠字更恰当的字。
在诗歌中,情和景常常融合在一起。而叠字恰恰有助于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卷耳》第一章)。它是说一个女孩在采卷耳的时候,思念远方的丈夫,本来可以很快把筐子装满,可是她采了很久也没有装满筐,最后干脆把筐子放在大路上,不采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她思念远方的丈夫,没有心思采卷耳。短短几句,既写了景,又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情。再如《周南·苤苢》:
采采苤苢,薄言采之。采采苤苢,薄言有之。
采采苤苢,薄言掇之。采采苤苢,薄言捋之。
采采苤苢,蒲言袺之。采采苤苢,蒲言襭之。
这首诗每个句子前都用了叠字,全诗表现了妇女在劳动时  的欢乐情景。读着这首诗,它让我们仿佛仿佛看到了一幅采苤苢的劳动场景,又仿佛听到了劳动妇女欢乐的歌声。正如方玉润所说:“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⑤这首诗确实写得生动形象,情景交融,非常精彩。
叠字可以使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叠字不仅对诗歌的形式有作用,对诗歌的内容也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深化诗中的思想感情。如北朝发歌《木兰诗》的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唧唧”是叹息声。花木兰为什么叹息呢?因为她“昨夜见军帖”,军帖上“卷卷有爷名”,官府要征她父亲去当兵。因此,用“唧唧”这个叠字起头,就不仅是音韵和修辞的需要,而且是展示故事情节和加深思想内容的需要。这一声叹息,一下子把矛盾揭出了,把诗的情节的序幕拉开了,把木兰代父从军最初的感情状态显示出来了,也把诗的气氛加浓了。所以“唧唧”这个叠字对全诗的思想内容和情节发展是很有作用的。运用叠字好处不少,但叠字要运用得好却并不容易。顾炎武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诗用叠字最难。卫诗“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岁岁,鳣鲔发发,葭菼揭揭,蔗姜孽孽”,连用六叠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古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连用六叠字,亦极自然。下此即无人可继。⑥从顾炎武这些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发,就是叠字的运用需要用得自然,需要“复而不厌”--虽重复而不使人感到讨厌。象《青青河畔草》一诗,接连六句都用了叠字,由于用得“极自然”,就使人感到“六用叠字而不觉”⑦,读起来音节琅琅,看起来形象优美。
叠字本来是人民口语中就有的。比如:“高高兴兴”“嘀嘀咕咕”“冷冷清清”这样的叠字,“红彤彤”“笑嘻嘻”“泪纷纷”“千里迢迢”这样的单叠字,都是口头上常用的。双叠字有些可以拆开用,像“高高兴兴”就可以拆用为“高兴”,但单叠字往往不能拆用,像“笑哈哈”就不能拆用为“笑哈”,“千里迢迢”就不能拆用为“千里迢”。古典诗歌中用双叠字的也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嘈嘈切切”形容琵琶的声音;清人吴锡麒的《舟中》一诗用“彭彭魄魄”形容打麦的声音,用“哑哑轧轧”形容缫车转动的声音。但由于格律限制和其他原因,一般的文人诗就只用单叠字,所以也就很难拆开。有有说:“叠字不可析用,如诗赋‘悠悠’而云‘悠’,‘迢迢’而云‘迢’,‘渺渺’而云‘渺’,皆不成语。”这个说法,大致是对的。
要运用好叠字,需从群众语言中吸取养料,需从生活中吸取素材和激发出热情,还需从创造艺术形象的需要出发。如果没有真实的生活内容,缺少由生活激发出来的炽热感情,或者不从创造艺术形象的需要出发,那就难免是为叠而叠。其结果,叠字运用得越多,就会越显得堆砌、别扭。所以,叠字用得好,大有好处;用得不好,也会重复可厌。

从“赋比兴”的角度出发,诗经《采薇》的前三章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表达有?

这是“兴”的手,前三章主要写戍卒怀乡思家的生活和心情。 《诗经》作品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而前三章都有“采薇采薇”引起,可知这是用的“兴”的手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诗经 《采薇》前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诗经采薇中,雨雪霏霏雨念什么?

雨(yù):下雨。雨,这里作动词。 出自《小雅·采薇》,原句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注释: 1、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2、往:当初从军。 3、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5、雨(yù)雪:下雨。雨,这里作动词。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6、迟迟:迟缓的样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从《小雅·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作于西周时期。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思想主题: 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作品出处: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雅·采薇

本文由宠物迷 百科常识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忧心烈烈,载饥载渴。“烈烈”在表达上的作用